泥療:一個從女媧摶土造人到用泥療傷的故事
2020-04-24 瀏覽:803
俗說開天辟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做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縆人也。 神話傳說中女媧摶土造人,經過千年演變與發展,泥的醫用價值逐漸受到重視。泥療具有緩解疼痛、促進循環、促進組織再生的作用,可以說泥有著與神話故事中相當的神奇作用。
泥療法是采用礦泉泥、海泥;淤泥、人工泥等,病人仰臥于礦泉泥池內或使用泥漿浴、泥餅敷裹法等,達到消炎,解痙、消腫、止痛的作用;泥療法除了具有石蠟療法的:溫熱和機械作用外,同時還含有某些有機物、微量元素等而具有化學作用。在治療過程中,這類物質可部分地被皮膚吸收,從而對局部或全身產生某些化學治療作用,如增加細胞活力,刺激組織再生等。
物理特性:
在應用泥療治療疾病過程中,主要應用的是泥的以下特點:
-
礦物質: 約占泥重量的49﹪~92﹪,主要為硅酸鹽,并含有大量氧化物、磷酸、氯、氟、硫、氮、氨等無機物質。
-
微生物:有100多種微生物與治療泥形成有關, 其中硫化氫弧菌、脫硫螺菌和各型白硫菌屬等在治療泥形成過程中起主要作用。
-
膠體: 約占泥重的4﹪~20﹪,腐植土中占80﹪,為各種無機鹽物質和有機鹽物質組成
-
泥漿: 約占泥重的35﹪~97﹪,主要由溶于泥漿中的礦物鹽、膠體及氧、二氧化碳、氯、氮等氣體構成,其中含鹽類濃度愈高,對皮膚的刺激愈強。
-
其他: 某些治療泥中尚含有維生素、激素、氨基酸、抗生素、噬菌體和放射性物質等。
-
泥中所含礦物質:
如鈣、鎂、鈉等能夠附著體表影響散熱,并能調節自主神經系統,磷酸可促進組織對水分的吸收;如含有單寧酸和鐵、鉛等金屬化合物則有收斂作用。
-
溫熱作用:
治療泥的熱容量小,并有一定可塑性與黏滯性,并且幾乎無對流,故導熱性較低,保溫能力較大,與皮膚接觸時向機體傳緩慢
-
機械作用:
泥具有一定的抗剪力強度,粘滯度與比重,當治療泥與皮膚接觸時,對機體產生一定壓力而起到機械作用
-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機體新陳代謝
-
促進機體對糖、維生素及蛋白質的吸收及脂肪的代謝
-
加強機體代謝,改善皮溫的作用
-
改善消化系統及血液系統
-
調節內分泌系統功能
-
改善組織營養,促進組織再生的作用
-
泥中的抗菌物質有抗菌作用,生物原刺激可治療營養性潰瘍等
治療方法:
01.全身泥療法:
-
泥浴法:將醫療泥放進澡盆內,加鹽水或泉水至需要稀度,患者猶如洗澡躺在其中,水深達乳部即可。頭部及心區敷以冷毛巾。泥溫34℃~37℃,泥浴時間15~20分鐘,隔日或隔兩天施療一次,10—15次為一個療程。
-
泥敷法:即利用日光加熱埋身療法。令患者臥于日光加熱到適度的泥中,只把胸部露于泥外,泥之厚度一般為4~8cm,胸、腹部的泥稍薄,患者的頭和心區敷以冷毛巾。全身包纏之泥的溫度37℃~42℃,時間15—20分鐘,隔1—2日施療次,10~15次為一個療程。泥浴,包纏結束后,用35℃~37℃熱水洗身,然后靜臥30~60分鐘休息。因全身泥療增加神經和循環系統的負擔,引起消極作用,所以,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用此療法。
02.局部泥療法:
-
局部包纏法:在床上鋪被或毛毯,上面再鋪布、塑料布和粗布,再把攪拌好的泥按所療部位的需要鋪開其上,厚度為3~7cm。碳泥和粘土泥的厚度有5~l0cm即可。令患者臥于泥上,然后將布、毯等按序卷起包纏其身以保溫,并在其頭部和心區敷以冷毛巾。
因泥療部位的不同,局部包纏法分如下幾種:
-
耳部泥療。
-
肩部泥療。
-
背、腹部泥療。
-
泥褲療法:即把腰、腹、大腿這上三分之一用泥纏如短褲形。
-
背、下肢的泥療:即把背部和患病的下肢進行包纏。
-
脊柱的泥療。
-
關節泥療,即在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施以包纏泥療。
-
手部泥療:即把患手插入桌上鋪開之泥中。
-
局部泥浴法:把手、肘部、足部浸漬于木器中。
-
泥罨法:把加熱之醫療泥裝于布袋內敷于患部施療。此療法可降低化學及機械作用。
-
間接泥療法:不把醫療泥直接放在患病部位上,而放于其側旁。用于局部之醫療泥的溫度根據病情、患者體質來決定。體質強、無心血管病、無內分泌及神經系統障礙則可用42℃~48℃的泥;有輕度心血管病和神經障礙,體弱者用37℃一42℃的泥;低溫泥療則用32℃一33℃的泥。泥療時間每次20~30分鐘,開始時隔日施療,以后則施療3日,休息1日,以15—20次為一療程。局部泥療結束后用35℃~37℃的熱水將局部洗凈,不得用肥皂,靜臥30—40分鐘休息。
1.外周神經系統疾病、神經炎、神經痛及周圍神經損傷后遺癥。
2.各種原因的局部水腫、燒傷后遺癥、創面及愈合不良的潰瘍、凍傷、血栓性靜脈炎、術后粘連、外傷后的瘢痕。
3.胃炎、胃腸功能紊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腸炎、結腸炎、慢性肝炎、膽囊炎、早期高血壓病、小兒消化不良等。
4.各種類型的肌炎、關節炎(非結核性)、肌腱和韌帶的扭傷、滑囊炎、腱鞘炎。
5.其他疾病 眼及眼眶外傷性瘢痕、虹膜睫狀體炎、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子宮周圍炎等。
禁忌癥:
-
惡性腫瘤、活動性結核、出血傾向、體質虛弱及高熱患者。
-
心臟功能不全、急性傳染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
-
溫熱感覺障礙、妊娠及嬰兒等。
-
泥的選擇:選擇符合各項指標的治療泥,保證治療用泥的質量。
-
保證泥溫:測泥溫時應準確、均勻。
-
治療室要求:注意保持泥療室的溫度及濕度,并做好通風。
-
注意觀察患者反應:治療時應隨時觀察患者的反應,若發現患者有大量出汗、頭昏等不良反應時,應立即采取措施;輕者可在密切觀察下繼續治療,重者應立即停止治療。
-
治療后要求:泥療后,應注意休息,不要做日光浴、游泳及長時間散步。
-
對患者攝食的要求:由于泥療能夠促進機體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代謝,因此建議患者應該增加蛋白質、糖和維生素B1等食物的攝入。
泥蠟療:
用石蠟與火山泥攪拌混合后形成的一種泥蠟進行治療的方法。
具有蠟療和泥療的雙重特點,除了火山泥的作用外,疊加了石蠟可促進血液循環和炎癥消散,緩解肌肉痙攣,降低纖維組織的張力。
泥蠟粘滯性更強、柔韌度更好、與機體接觸更為緊密不易脫落、熱容量高,溫度持續時間長、熱輸出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