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醫學——中藥封包熱敷療法
2020-04-27 瀏覽:1067
什么是熱敷?
熱敷其實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常見,通常我們在家時,一般可利用熱毛巾、暖水袋、暖袋(先以毛巾包裹,可協助吸收汗水及減低灼傷的機會),直接敷治患處。
熱敷療法在軟組織損傷疾病的治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熱敷療法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代謝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復。
熱敷本身也可緩解肌肉痙攣,止痛、消腫,促進炎癥及瘀血的吸收,藥物熱敷還可使藥物通過局部吸收,達到直達病所的目的,使治療更直接、更有效。
熱源可采用熱毛巾、熱水袋、具有加熱作用的治療儀器及熱敷類藥品及醫療器械等,中藥熱敷法結合藥物與熱敷的雙重作用,療效明顯,是臨床中常用的熱療方法。
適應癥狀:慢性炎癥及痛癥(患處沒有發紅或發熱的癥狀),例如:慢性腰頸痛、慢性退化性膝關節炎、肌肉疲勞或痙攣等。
注意事項:切忌使用過熱的溫度或躺於暖水袋上。患有心臟病及高血壓者,如欲於左肩及頸的位置使用熱敷,應先請教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熱敷期間,若病情加劇或有不適,應立即停止,并向醫護人員查詢。
禁忌癥:患有急性炎癥、皮膚炎、血栓性靜脈炎、外周血管疾病,患處有傷口、剛愈合的皮膚、過份疼痛或腫脹、失去分辨冷熱的能力(例如部分糖尿病人) ,不能明白指示者(例如患有嚴重老人癡呆癥的人士) ,都不宜使用。
患處可能的反應:於敷治后,患處應感到和暖和皮膚短暫變紅。若患處於熱敷后有持久的紅疹、痛楚或不適,應盡快求醫。
傳統的濕熱敷
熱敷治療分為濕熱敷和干熱敷兩種,這兩種治療方式最主要的區別還是看可肌膚接觸的部分是否潮濕。
在醫院中干熱敷通常為泥料或蠟療;而濕熱敷通常是配合中藥來進行使用的,在中藥的成分作用下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熱敷,但是我們還是建議在可行的條件下還是需要患者前往醫院進行熱敷治療。
因為我們在自行熱敷時很難把控熱敷的溫度,容易出現溫度過高或者溫度不夠的情況;而且在需要一些中藥配合熱敷時在醫院可以得到專業的藥物處理;再者專業治療師的操作下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證治療的安全性,以及再出現特殊情況時可以得到及時的處理。
中藥濕熱燙敷療法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主要作用是“透熱”,古時候稱之為“熨”。根據不同的病情,配合各種性能的中藥藥物,以加強溫筋通絡,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等作用。
熨法: 是把藥物加酒、醋炒熱,布包熨燙按摩患處,使腠理疏通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適用于風寒濕痰凝滯筋骨肌肉等證,以及乳痛的初起或回乳。
目前,在大多數醫院進行中藥濕熱敷時是比較繁瑣的,常規的操作方式時需要將藥液提前煎制,將敷料浸于38℃~43℃的藥液中,再將敷料敷于患處進行治療。在此過程中需要不停的向患處補充藥液或者置換敷料以保持溫度。
先進的濕熱敷
中藥濕熱燙敷療法已經在中國大地上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如今,中醫醫師們依然在此中藥熱敷的基礎上,探索著與現在的技術結合的更符合現在要求的使用方式,并在不懈的拓展和積累著其使用范圍和臨床的應用。
- 濕(蒸)熱燙敷療法,采用礦物質與中藥混合的中藥熱燙敷包(朗寶專利方法),在中藥濕(蒸)熱燙敷裝置中隔水熱蒸,設定在一定的溫度,然后將中藥混合的濕熱敷燙包熱敷于人體,以達到治療的目的。濕(煮)熱燙敷療法,采用單純的礦物質包(朗寶的方法),浸泡在濕(煮)熱燙敷裝置內用各種功效的中藥包煎煮后的中藥藥液中,利用礦物質的緩釋熱量的原理結合中藥的藥理作用,設定在一定的溫度,然后將濕熱燙敷包熱敷于人體,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 干(蒸)熱燙敷療法,采用礦物質與中藥混合的中藥熱燙敷包(朗寶專利方法)、在中藥干(蒸)熱燙敷裝置內用恒溫保持一定的溫度,利用礦物質的緩釋熱量的原理結合中藥的藥理作用,同時,再用專用的藥物噴霧于藥包或人體后,將干(蒸)熱燙敷包熱敷于人體,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熱敷包成分
濕(煮)熱燙敷療法,采用礦物質制作的熱燙敷包,利用礦物質中富含的微量元素及礦物質釋熱緩慢的原理,在箱內與經儀器自動煎煮的中藥藥液混合,設定在一定的溫度中保溫,然后將混有中藥藥液的濕熱燙敷包熱敷于人體,以達到治療的目的。礦物質材料具有強吸附性以及較高的熱能儲存,從而保證治療效果。因此在治療時無需再次添加藥液或者置換熱敷包。
設備操作簡單:
- 電磁閥門自動按程序操作,如全自動洗衣機一樣的工作;
- 全自動關機、開機,全自動煮藥換水;
- 缺水自動或手動補償功能,避免了不必要的牽掛;
- 插上電源,其他的一切都可放心的交給儀器操作 。
多種規格以及形狀,適合不同的部位進行使用
當然熱敷往往并不是單一的治療方式,適當的熱敷治療后還需要的其他的治療方式相結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例如適當姿勢及輔助性運動,能加速不少痛癥的痊愈,并配合足夠休息和正確患處護理。